矽膠這樣的東西,並不能作為食品添加物,也不應該出現在米粒當中。 矽膠這樣的材料,可以允許的用途,是作為食器的材料。在碾製米的產線當中,會出現顆粒狀的矽膠材料實際上是非常奇怪的事情。如果沒有使用矽膠作為化工材料的產線,理論上不應該出現矽膠在米的產線當中。
然而,消費者對於報導所稱的白色顆粒,還是會感到困惑 : 市面上包裝的米多半都是透明,參雜些許白色的米粒,那些白色的顆粒又是甚麼呢?
其實那些白色的顆粒是水稻在澱粉形成的過程,因為天候和一些生理機制,產生了澱粉結構較不規則不會透光的白色顆粒,那些其實都是米粒。 我們讓大家看一張水稻才精白成米的成品相片。在圖片當中,除了看起來帶有透明感的米粒之外,還參雜了白色不透明的顆粒,有些甚至帶有異樣的色彩。
這些不透明的米粒,我們稱為白堊質米粒,而帶有異色的米粒我們稱之為被害粒。前者是因為天候和施肥因素,造成米粒形成澱粉結構的時刻,產生不規則的堆積而造成不透明的澱粉結構;後者則是因為稻穀受到感染植物類型的細菌 (不會感染人類)造成的異色米粒。 這些都可以吃,只是外觀不好看影響賣相。
一般來說會透過色選設備,盡可能拿掉。接著依據完整米粒、碎米粒、這些白堊質米粒,以及 被害粒,在最終成品比例,區分成一等米和二等米。所以當民眾拿到這種不透光了米粒,看起來白白的,基本上並不是不能吃的異物,只是看起來不太可口。
當精白後的白米成品,先透過篩選機,減少小的碎米粒,盡可能挑選出完整的米粒。接著透過一台色選機器,以藍光照射,再用高速攝影機一顆一顆挑選。把色澤看起來的怪的,還有白色不透明的盡可能挑掉。就會成為我們日常在超市可以看見的漂亮米粒。米粒完整度越高,碎米這些成品越少可以分為
CNS 一等米 : 夾雜物0.1%、白堊質與被害粒 0.1%以下、異型粒 3%以下、碎米粒5%以下
CNS 二等米 : 夾雜物0.2%、白堊質與被害粒 0.3%以下、異型粒 4%以下、碎米粒10%以下
CNS 三等米 : 夾雜物0.3%、白堊質與被害粒 0.3%以下、異型粒 5%以下、碎米粒15%以下
也就是說,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CNS標準,指稱的是米的產品物理性外觀。一般來說,CNS二等米與CNS一等米的差距極小,在味道上差距也不大。當我們購買一等米和二等米的差異,其實選的就是外觀的差距,經過篩選機的挑選,以及色選機的選擇,必然導致最終的白米成本上升。而這樣的產品差異只在於 : 煮飯的時候,米的外觀是不是消費者最在乎的事情。 是否要追求一等米或二等米的細微差異,就見仁見智了。
以元沛農坊的經驗而言,米新鮮做好真空包裝,加上農人用心的管理整個栽培過程,對於米的好吃程度影響較大。只要認真在這些部分做好,CNS二等米以上都是很值得推薦品嘗的好物。